作为小学英语教师,我们总在思考:爱国爱军的种子,该如何播撒在孩子心田?不是照本宣科的单词默写,也不是脱离生活的课文朗读。在平时的教学中,我们试着把课本里的“英雄故事”转化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践课。
之前举行的英文讲故事活动中,五年级的“红色故事会”上,孩子们用刚学的英文短句讲述董存瑞、黄继光的事迹,虽然语法并不完美,但当他们攥紧拳头说出“brave(勇敢)”“hero(英雄)”时,眼里的光骗不了人。六年级的“军营小翻译”活动更有意思,孩子们给社区武装部的叔叔们当“小老师”,教他们日常英语会话,同时听叔叔们讲边防战士在雪域高原用石块拼出“中国”二字的故事。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:“原来士兵叔叔不仅会打枪,还需要学很多知识,我要把英语学好,以后给他们当翻译!”
我们深知,对孩子来说,“爱军”不是抽象的概念。于是有了“爱心包裹寄边关”活动:孩子们用英文写下对边防战士的祝福,配上自己画的家乡美景,塞进装满零食、暖宝宝的包裹里。当邮政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“这些包裹会翻过高山、越过草原”时,他们突然明白:课本里学到的“country(国家)”,是由千千万万战士守护的辽阔土地。
最动人的是课后反馈。有家长说,孩子最近总缠着爷爷讲过去的故事,还会纠正爷爷的“发音”:“爷爷,‘解放军’用英语说是‘PLA’,老师说这三个字母代表着保护我们的人。”还有孩子在作文里写道:“我长大想当解放军,也要当英语老师,这样既能保卫国家,又能教更多人学英语。”
站在三尺讲台,我们或许不能像军人那样戍守边疆,但可以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爱国精神的“传输带”。把“八一”的红色基因融入单词卡、对话练习和实践活动中,让孩子们懂得:学好知识是为了更强的担当,心怀热爱是为了更好的坚守。
要知道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孩子们流利的英文表达,更是他们眼神里渐渐清晰的答案——爱国爱军,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从小学会的每一个单词、每一次实践里,慢慢长成的责任与力量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